17部门 开展“机器人+”应用行动 甄选制造业等10个重点领域
◎记者 李雁争
1月19日,机器人+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个部门发布《“+”应用行动实施方案》(下称《方案》),部门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,开展遴选了10个有一定基础、应用业等域应用覆盖面广、行动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甄选制造重点领域,其中制造业居10个重点领域首位。个重
《方案》要求,点领研制焊接、机器人+装配、部门喷涂、开展搬运、应用业等域磨抛等机器人新产品,行动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。甄选制造在汽车、个重电子、机械、轻工、纺织、建材、医药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行业,推动专业化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在关键环节的应用。
同时,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,打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。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,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、智能化变革。
《方案》提出,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。专家介绍,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关键指标。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报告,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在2021年的平均值为每万名员工141台工业机器人,中国以每万名员工322台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位居全球第5。
记者从产业上下游了解到,工业机器人产业在2022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。同时,产业上下游在技术突破、国内外市场拓展方面积蓄力量,具备拓展应用的实力。高工机器人预测,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增长速度在20%至25%之间。
《方案》甄选的其他重点领域包括:农业、建筑、能源、商贸物流、医疗健康、养老服务、教育、商业社区服务、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。《方案》提出,到2025年,服务机器人、特种机器人的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,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。
为实现发展目标,《方案》要求各相关部门、各地方统筹政策、资金、资源予以支持,加大对机器人创新应用的投入力度。
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,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,制造业成本不断增加,制造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机器人。拓展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有助于解决用工难问题。发展机器人产业有利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、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,对于打造制造强国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。
(责任编辑:探索)
- 北京市疾控:加强人员动态管理,进一步降低到岗率
- 万邦德22亿收购康臣药业“A吃H”告吹 业绩承压子公司半年仅完成业绩承诺三成
- 巨亏的圆心科技更新招股书,“医-药-险”模式下依然离不开“卖药为生”
- 长江证券:维持中国电力买入评级 22Q3新能源业务表现有望企稳
- 2023《精益数字化实施路线图》报告正式启动
- 双十一维权|李佳琦直播间化妆品比官方贵?资生堂:系统错误
- “新赛道”潮涌,两部门为智能网联车安全上路划重点
- 央行:人民币币值和购买力将保持稳定 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
- 证监会: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应把握好“五个原则”
-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:欢迎更多国际机构参与中国市场
- 明查|英法多条国内海底电缆被渔船破坏?
- 内蒙古:智慧矿山建设稳步推进,5G网络目前已开通基站23套
- 北京经开区:提倡非必要不流动,宅家不离家
- 股价暴跌,强敌环伺,扎克伯格如何续写元宇宙下一章?